登录  
 加关注
   显示下一条  |  关闭
温馨提示!由于新浪微博认证机制调整,您的新浪微博帐号绑定已过期,请重新绑定!立即重新绑定新浪微博》  |  关闭

兴安底片

笔记本、备忘录。纪录大兴安岭以及大兴安岭之外的自然风光、风土人情…

 
 
 

日志

 
 

园林风  

2009-03-22 21:02:51|  分类: 原创 |  标签: |举报 |字号 订阅

  下载LOFTER 我的照片书  |

    三千年前,我国森林很多。《诗经》中已经显示得很充分,那时侯可以说有山就有树,树种还很多。如:《山有枢》就介绍了山上的树,“山有枢,隰有于”,“山有栲,隰有杻”,“山有漆,隰有栗”。说的是:山上有刺榆,湿地有榆树。山上有臭椿树,湿地有杻树。山上有漆树,湿地有栗树。无论高山,还是湿地,都有各种各样的树木。这是《诗经·唐风》里的一首诗。唐,西周时期的一个国名。在今山西翼城西,相传为祁姓,尧的后裔,周成王封其弟叔虞于此,为唐侯。后改国号为晋。就是说《山有枢》中介绍的树种都在山西,而现在山西可没有这么多的稀有树种了。另一篇《山有扶苏》,说:“山有扶苏,隰有荷华”;“山有桥松,隰有游龙”。意思是:山上有枝叶茂盛的大树,湿地有荷花。山上有高大的松树,湿地有红蓼。这首诗没有介绍树的种类,只写了树的繁茂和高大。从《诗经》中我们可以知道,那时侯山上山下森林茂密树木繁盛。即使如此,人们还要栽种果树,建设果园。

   《诗经·魏风·园有桃》本来是一首忧虑时政的诗,但从诗中可见果园。“园有桃,其实之肴”,“园有棘,其实之食”。意思是:果园里栽了桃树,桃子可作食品,果园里栽了酸枣树,酸枣可当食物。士大夫在果园里踱步,看着那些桃树酸枣树上结满了果实,自己却忧心重重,谁能理解他?谁能发现他?他怎么对待流言蜚语?他忧思万端。什么时候才有结果呢!这是果园里的故事。

   有园林,有果树,就有了关于果树和水果的情歌。《诗经·卫风·木瓜》就是其中一首:

投我以木瓜,

报之以琼琚。

匪报也,

永以为好也。

 

投我以木桃,

报之以琼瑶。

匪报也,

永以为好也。

 

投我以木李,

报之以琼玖。

匪报也,

永以为好也。

别人送的,是木瓜、木桃、木李,都是水果;我回报给人家的,是琼琚、琼瑶、琼玖,都是美玉。水果家家都有,美玉却是世间稀少的。不仅男女互赠礼物  是这样,而且人情交往也是这样。这已经成为中国人的一种风俗。

对于倡导良好风俗的诗篇还很多。《小雅·常棣》就向人们宣传兄弟情义重于朋友。这首诗较长,现截取一段:“常棣之华,鄂不韡韡。凡今之人,莫如兄弟。”意思是:棠棣树上花盛开,花萼花蒂都光彩。如今世上的人,唯有兄弟最亲。这里用棠棣花的花萼和花蒂比喻兄弟。鄂,同萼,即花托;不,柎的本字,花蒂。花与萼、蒂具为一体,荣枯与共,比喻兄与弟亲同手足,理应相亲相爱,不可疏远分离。这首诗还谴责了那些只能同患难,不能同欢乐的兄弟们。

姑娘出嫁,人们用最好听的诗句赞美她。最好听的诗句哪里找?当然是果园。“桃之夭夭,灼灼其华。之子于归,宜其室家。”桃树长得娇嫩而茂盛,桃花开得红艳如火,姑娘出嫁到婆家,她把和顺带到家。桃之夭夭,灼灼其华。既烘托气氛,也喻姑娘之美。但后人取之谐音,把溜之大吉,说成“逃之夭夭”,这里的夭夭,决没有娇嫩而茂盛的意思。

《诗经》里还有一些保护树木的诗篇。《甘棠》就是其中一首。“蔽芾甘棠,勿翦勿伐,召伯所茇。蔽芾甘棠,勿翦勿败,召伯所憩。蔽芾甘棠,勿翦勿拜,召伯所说。”说的是:棠梨树虽小,请不要折断,不要伐倒,召伯曾在树下休息。棠梨树虽小,请不要攀折,不要毁坏,召伯曾在树下歇脚。棠梨树虽小,不要摧残,不要拔掉,召伯曾在这棵树下坐。这首诗好像一个公益广告牌挂在棠梨树上,让人们保护树木。召伯,即召公,与周公分治诸侯,当时为三公之一。排行老二,故称召伯。相传召伯南行,劝农、听讼,曾在甘棠树下休息。看来,古人早就懂得名人效应,利用召伯为保护甘棠做广告。

《诗经》把三千年前的社会风俗用文学的形式表现出来。从<诗经>中我们看到,我国古代森林很多,人们长期在森林里生活,森林渗透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,包括自我修养,伦理道德,处事交往,谈情说爱等等。人们对森林十分关注,森林给人们很多启示,森林与人类的关系非常和谐。随着社会的发展,人类的进步,特别是当前,工业化、城市化、现代化步伐的加快,人与森林的矛盾越来越突出。我国已经从多林国家变成了少林国家,森林面积不足国土面积的百分之七。由于森林的流失,人们的生态环境受到严重威胁,旱涝灾害时有发生,沙尘暴席卷半个中国,保护生态环境已经成为人们的第一需要。国家下大力气进行国土绿化,退耕还林,退耕还草,防风治沙。在这种情况下,重读《诗经》就显得很有意义了。儒家把《诗经》作为经典,传唱至今,实在是远见卓识。《诗经》呼唤人们关注生态,关注森林,关注人类自己的生存环境。《诗经》确实是一部流芳千古的森林绝唱。

问渠那得清如许,为有源头活水来。森林文学以《诗经》为源头,从大森林里流出来,清澈见底。但愿不被污染,不会混浊,给人以清新的感觉,以旺盛的活力。

  评论这张
 
阅读(114)| 评论(0)

历史上的今天

评论

<#--最新日志,群博日志--> <#--推荐日志--> <#--引用记录--> <#--博主推荐--> <#--随机阅读--> <#--首页推荐--> <#--历史上的今天--> <#--被推荐日志--> <#--上一篇,下一篇--> <#-- 热度 --> <#-- 网易新闻广告 --> <#--右边模块结构--> <#--评论模块结构--> <#--引用模块结构--> <#--博主发起的投票-->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
页脚

网易公司版权所有 ©1997-2018