心的快门
孩子很小的时候,不饥不渴,尿布也干爽,却常常哭闹。我就把他抱在怀里,轻轻的抚摩,他就渐渐的平静下来,或者破涕为笑,或者安详的睡了。我觉得抚摩是一种爱,孩子接受了我的爱。
我喜欢孩子。走在街上,看到活蹦乱跳的孩子,总忍不住拍拍孩子的头,孩子愣了一下,然后笑着跑开了。后来,有人告诉我,拍孩子的头不礼貌。佛教认为人的头上有佛,除了活佛之外,别人是摸不得的。于是我再看到十分可爱的孩子的时候,就蹲下来,摸摸他的小脸或身体的裸露部位。孩子笑了,扑到我的怀里。我又觉得抚摩是一种爱,孩子们能接受我的爱。
常常看到青年男女,手拉着手,走在街上。走着走着,就相互抚摩,甚至勾肩搭背地走起来。人们看了觉得很不顺眼,但他们却满高兴的,对别人的目光毫不在意。他们使我感觉到:抚摩是一种爱。
久别重逢的老朋友,一旦相见,十分亲切,用一只手握住朋友的手,另一只手不停地抚摩对方的手背。说呀说呀,没完没了。他们也向我传递了一个信息:抚摩是一种爱。
但是,我们的民族习惯好象不是这样。孔子就主张:“男女授受不亲。”实际上何止男女,同性之间也要分等级,分辈分,分大小,分尊卑,保持一定距离。
从等级上看,等级越高,距离越远。你见了皇帝,就得下跪磕头,三呼万岁,人家是主子,你是奴才,远远的跪着去吧;你见了上司,也得作揖,请为上座,人家是主人,你是仆人,在下面站着吧。老百姓能见到官么?官能抚摩百姓么?就是如今,也要有个等级差别。同是一个领导班子成员,也要分个谁前谁后,这座次是万万差不得的。你想见到一把手,容易吗?
从伦理上看,辈分越长,距离越大。长辈为尊,他得维护自己的尊严,晚辈得尽孝道,对长辈要十足的尊敬。“父子不同席”,连吃饭都不能在一起,何谈亲近,乃至抚摩。一起走路,也得“长在先,幼在后”,不可平行,更不能颠倒了顺序。
从礼仪上看,关系越近,距离越小。古人总是拱手相见,就是把自己的左手搭到自己的右手上,然后举到自己面前,这就是向你表示问候了。当然,如今已经可以握手了。最为亲近的人不仅可以触摸到肌肤,还可以抚摩了。
我对旧的习俗,总是批判的接受。领导来了,我站起来让坐,然后仍然坐到自己的座位上与其交谈;基层来人了,特别是一线的工人,我会离开自己的座位,和他们坐到一起,增加了亲切感;要是老朋友来了,我要拉着他的手,一起坐到沙发上,抚摩着他的手臂,谈些心里话。
透过日常平淡的生活,我看到人们都希望有一个和谐的环境,而这个和谐环境的核心,就是爱。爱得深切,才会抚摩。抚摩是情感的自然流露,不能刻意去做。只有在亲密无间的基础上,消除心理障碍,才能出现抚摩现象。
抚摩确实是一种爱,一种发自内心的爱,希望获得更多爱的人,不妨体会一下这种爱。
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