登录  
 加关注
   显示下一条  |  关闭
温馨提示!由于新浪微博认证机制调整,您的新浪微博帐号绑定已过期,请重新绑定!立即重新绑定新浪微博》  |  关闭

兴安底片

笔记本、备忘录。纪录大兴安岭以及大兴安岭之外的自然风光、风土人情…

 
 
 

日志

 
 

从黑陶花瓶 到龙山文化  

2010-11-20 19:31:39|  分类: 原创 |  标签: |举报 |字号 订阅

  下载LOFTER 我的照片书  |

我不搞收藏,家里却也有几个瓶瓶罐罐。每次外出,都到那里的旧货市场转一转。有看着顺眼的,价格又接受得了的,就买上一、两件。带回家,做个纪念。有人会说:“你外出的机会那么多,家里放得下吗?”我告诉你:我手松,买来的物件放到客厅里,我欣赏,朋友们也欣赏。我的朋友大多是“谈笑有鸿儒”那一类的,看到这些,都会品评一番。品着品着,品出了感情。我不等人家索要,主动提出:如果喜欢,就带走吧!人家高兴,我也高兴。人家高兴的是得到一件好玩意儿,我高兴的是遇到了知音。就这样我家的摆件,实现了动态的平衡。

有一对黑陶花瓶,我很器重,把它放到显著位置。几年来却无人品评。前日,有个朋友建议:把它撤掉吧,放一对雄鸡牡丹花瓶多好,一方面屋里亮堂,另一方面表示吉利,喜兴!我看了看屋里的摆设,笑着说:“你们呐,傻老婆爱颜色,我那些釉彩斑斓的花瓶大都被你们拿走了。现在又看着黑陶不顺眼了。这可是龙山文化的仿制品呐!”朋友说:“别说是仿制品,就是古玩,也不过是个花瓶。恐怕文化不等于花瓶吧!”这句话真的把我噎住了。我想了想,说:“文化不是花瓶,但花瓶却是文化。”

这位朋友走后,我把黑陶花瓶捧在手上,仔仔细细的看了一遍。还是觉得这件东西很有观赏价值。它不像一般的花瓶肚大脖细口小,而是从底部流线型上升到肩部,迅速的以弧形向内回收,到瓶口,又忽然舒展开来,形成一个大伞沿。瓶的胸部,雕刻着龙凤图案,线条清晰流畅,活灵活现,凸显了刀工的娴熟。我觉得这对花瓶有四大特点:一是薄。薄如蛋壳。似乎夸张了一点,但我不觉得过分。二是硬。硬如铁锅。用指敲击,还有金属声。三是黑,黑如俊男。人说:“男要俏,一身皂”,大概就是这样。四是光。光如涂漆。表里都是“黑又亮”。这符合龙山文化的黑陶瓷器特点。

这对花瓶是我到山东采风时,日照的文友赠送的。他说:“这是他们的龙山文化研究所根据出土黑陶瓷片精心仿制的。专家们说这批仿品可以乱真!”

龙山文化是距今四千年以前,新石器时代晚期的石铜并用的文化时期。因首次发现是在山东省章丘市龙山镇城子崖遗址,被专家定名为龙山文化。龙山文化是以黑陶为主要特征的一种文化。后来,考古学家又陆续发现一些黑陶文化遗址,现在基本上可以断定,龙山文化分布在黄河中下游一带。这一带,也是在新石器晚期,还有个仰韶文化,比龙山文化要早五百年以上。仰韶文化是以彩陶为主要特征的一种文化。我一直有个解不开的疑点:仰韶文化时期,人们掌握了用釉彩绘画装饰陶器的技艺,已经是一个跨时代的进步了。古人为什么还要放弃釉彩,推崇黑陶呢?我反复看着这对黑陶花瓶。忽然眼前一亮,原来彩陶文化重标不重本,而黑陶文化才是标本兼治。正是仰韶文化为龙山文化奠定了基础,使龙山文化的陶器品质达到了我国历史上的巅峰。仰韶文化时期的彩陶胎泥含沙量较大,多者接近于30%,而龙山文化时期的黑陶胎泥非常细腻,不含沙子。加上龙山文化时期普遍采用了快转轮制胎技术,新科技使黑陶薄而光。仰韶文化时期烧制彩陶的温度一般在600度——800度,而龙山文化时期烧制黑陶的温度提升到1000度——1200度,高热度使黑陶硬而黑。

想到这儿,我有些感慨,叹口气,脱口说了句:“龙山文化虽然达到了制陶技术的巅峰,它的黑陶花瓶却因漆黑的外表,遭到今人的冷落;而阿龙山林业局的企业文化却因林区人把它叫做龙山文化,而得到媒体的关注,名扬九州。”实际上,是这对花瓶,勾起了一段往事的回忆。

大概是1994年夏天吧?我有点记不清了。那时我还在阿龙山工作,接待了一个广西自治区的记者团,一行六人。刚一见面,团长就急匆匆的对我说:“我们听说大兴安岭林区发现了龙山文化,就迅速组建了一个记者团。到了牙克石,大兴安岭林管局的同志说:‘你们要采访龙山文化,还得颠簸八个多小时,去阿龙山。在这儿休息一天再去吧!’我们说:‘现在就走吧,我们的身体都很棒。’就这样,我们来到了阿龙山。我建议,先带我们去看看龙山文化遗址,然后再作深度采访。”我听了一愣,但很快就明白过来了。说:“你们说的龙山文化是不是指1928年考古学家吴金鼎在山东章丘龙山镇发现的城子崖黑瓷器陶片遗址,后来被命名为龙山文化?”“正是。”“我所知,发现城子崖遗址后,又在山东从泰山到日照之间发现了六七处遗址,再以后,河南、山西、陕西也陆续发现这样的陶片。说明龙山文化在黄河中下游一带。”他们以为我会说古论今讲下去。我却说:“很遗憾,我们这里没有发现古代的龙山文化,似乎在大兴安岭林区也不可能发现。”我停顿了一下:“很扫兴吧?在林区,大家一般把阿龙山林业局的企业文化称为龙山文化。这是一场误会,太遗憾了!不过,我们局的企业文化还是有些特色的,正好今天夜间我们搞一个大型活动,叫‘龙山盛夏狂欢夜’,大家看看也无妨。”

既然来了,怎么也不能空手回去!于是,他们参加了“童叟联谊会”。有个记者问我:会场上的那副对联“童孺纵行歌,斑白欢游诣”,好像哪个古诗里的见过?我说:“陶潜的《桃花源诗》。我们这里不就像诗中的桃花源么?”接着,他们来到了孩子们的百米长卷作画现场,街头群众书法现场,群众歌舞现场。入夜,鞭炮齐鸣,锣鼓喧天。各林场各单位的大秧歌涌上街头,迅即人头攒动,分不清哪里是演出队伍,哪里是围观群众了。我说,你们旅途上已经很劳累了,还是回去休息吧!可是,他们头一次看到正宗的东北大秧歌,踩高跷、耍龙灯、舞狮子,秧歌队里的生末净旦丑,以及秧歌里夹杂的“二人转”,使他们大开眼界,兴致来了。居然提出不用陪同,自己看。考虑小镇不大,七十一条街(其实一条街),走不丢,我说:尊重你们的意见,随便逛吧,也可以和当地群众聊聊。

第二天,我问:“你们什么时候休息的?”“天都放亮了。又是秧歌,又是戏,足足看了一宿。”“那你们今天上午就休息吧!”“不行,我们得抓紧时间,深度采访。给我们提供点线索,好吗?”

我说,昨天,你们看到的只是群众文化艺术活动的一部分,代表不了整个龙山文化。它只是创造一种热烈气氛,吸引群众积极参与,让群众逐步产生兴趣,自觉提高生活质量。而龙山文化的重头戏在文化育人工程。目前大体上抓了两个方面,就是《三字经》里的六个字:“首孝悌,次见闻”。这句话怎么讲呢?按当今的说法:首先是道德建设,其次是提高知识水平。我们开展了“社会公德、职业道德、家庭美德、个人品德”教育,落实了孔子在《礼记 ·礼运篇》中提出的八个字:“选贤与能,讲信修睦”。这八个字的意思是:推举贤德而有才能的人,讲求诚信而构筑和谐。我们现在正在评选“龙山七贤”。说到“龙山七贤”,大家一定会想到,历史上的“竹林七贤”,那不过是一些扪虱而谈的懒散文人,而“龙山七贤”可是一些实实在在的贤德人物。他们中有常年帮助孤寡老人、常年资助贫困学生、常年照顾残疾邻里、常年义务造林护林、以及舍己救人、助人为乐、拾金不昧的贤德人物代表。你们可以采访一下他们。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。弘扬了贤德人物,整个林区的道德水平就能够得到提升。关于提高知识水平,很大程度上是根据林业职工的状况提出来的。第一代林业工人大多数是解放初期来自祖国四面八方的贫苦农民,文化基础底。林区开发初期,艰苦创业,文化教育跟不上,加上地域偏远,相对封闭,需要在提高素质上狠下功夫。我们知道,“治天下之致者在人才,成天下之才者在教化,教化之所本者在学校。”我们重视幼儿教育、中小学教育,也重视职工的正规化教育。从我们所处的环境出发,主要进行森林、森林功能、森林生态的科普教育。进行职工群众的岗前教育、岗位练兵、专业培训。现在正是林业生产的淡季,各单位正在组织技能培训、技术练兵、业务大比武。你们不妨也去看看,或许也能生发一点新闻灵感。

就这样,他们在阿龙山采访了三天,临走时对我说:“这次到阿龙山,虽然望风捕影,没看到古代的龙山文化,却深入实地,采访到了当代的龙山文化,收获大了!”

这个记者团回去不久,我们就从《南方日报》和广西的其他报刊、以及广州的《羊城晚报》、上海的《文汇报》、香港的《大公报》、首都的《中国旅游报》上看到了关于森林里的“龙山文化”的一系列报道。

现在回忆起来,我觉得无论古代的龙山文化,还是当代的龙山文化,都能看出,文化不是花瓶,不能只当做摆设,装饰自己;但是花瓶却是文化,要精心打造,提高品位,树立时代形象。

  评论这张
 
阅读(366)| 评论(6)

历史上的今天

评论

<#--最新日志,群博日志--> <#--推荐日志--> <#--引用记录--> <#--博主推荐--> <#--随机阅读--> <#--首页推荐--> <#--历史上的今天--> <#--被推荐日志--> <#--上一篇,下一篇--> <#-- 热度 --> <#-- 网易新闻广告 --> <#--右边模块结构--> <#--评论模块结构--> <#--引用模块结构--> <#--博主发起的投票-->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
页脚

网易公司版权所有 ©1997-2018